作者:王聪慧 王保鑫
1981 年 3 月 24 日,我父亲带着手抄本刘兰芳说的《岳飞传》到石家庄来见刘兰芳,刘兰芳和她的爱人王印权,接见了我父亲,赠给我父亲演出照一张,上书:王祥子同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祝你成功。刘兰芳 81 年 3 月 24 日于石家庄。
弹指一挥间,2013 年 3 月,我父亲成了副处级干部,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1年 12 月,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兰芳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2002年,刘兰芳出席中国曲协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2005年,在第十届全国政协会上,受到领导人接见。
在辽阳市襄平区,有一所低矮破旧的砖瓦房,一明两暗,住着两户人家,东厢房的主人,姓刘,名如莲,西屋是她的大姐姐刘茹静,还有二姐姐刘茹卿,住在院外,老姐仨都是东北大鼓演员,号称“刘家三茹”,在辽阳市说唱东北大鼓,蜚声一时。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刘兰芳
一九四四年残冬腊月,掌灯时分,在这座古老的房屋里,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女孩来到了人间。产妇抬头看看挂在泥墙上的日历,是农历腊月十六日,再看看刚出生的小女孩,忧喜交加,喜的是一辈子喜欢女孩,称心如意,忧的是带来了一张嘴,要吃要......
这位刚降生的小女孩,就是文中要介绍的鞍山市曲艺团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同志。
六岁上,刘兰芳就学会了唱东北大鼓《灯下功夫》《王二姐思夫》和子弟书《忆真妃》等短段;十三岁上,她演唱的《杜十娘》和《战潼关》等,就已经很有韵味了。
这一年,刘兰芳拜一位姓杨的西河大鼓演员为师,在辽阳市“福海兴”饭馆行拜师之礼,入门授业。“门生帖”上写着“本人情愿投奔杨老师门下”学唱西河大鼓,自后虽非师徒,情同母女。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教诲,无齿不忘。学生马踩车压,天灾人祸,师傅概不负责。三年学艺,一年效力,供吃不供穿,中途不学,包赔饭伙。情出本心,绝无反悔,仅据此证。
刘兰芳磕头之后,老师给了个“继”字,叫刘继红。
刘兰芳爱听评书,她想念书,将来好做一名有知识的曲艺演员。 不幸,父亲去世早,家境贫苦,妈妈沿街卖唱,一鼓一鼓敲来的几个钱还不够养家糊口,哪有钱供她上学读书,刘兰芳靠三等助学金念到初中二年级。她是个学习好,守纪律,尊敬师长的好学生,每天提前完成作业,晚上跑到“兴隆”茶舍里,偷偷地去听书学艺。
1959 年夏末初秋的一天傍晚,辽阳茶社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原来是从鞍山来了一位著名的书曲演员,单姓一个杨字,名叫呈田,他在这里演唱西河大鼓《精忠说岳》演员的一举一动,惊动四座,场 内几百双眼睛,凝神注目,随着他的喜怒哀乐儿转移。
这位老演员说的正起劲儿,忽见墙角下端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只见她长得眉清目秀,鼻直口方,坐在凳上,听的那般入迷。 杨呈田看罢好生奇怪,心想,我说了一辈子书,听众都是些年过半百的“老字辈”却为何今天来了一位俊俏的小姑娘,散场后一打听原来是东北大鼓女演员刘茹莲的女儿刘兰芳,她不但会唱东北大鼓,而且 还唱的很有韵味。
第二天一早,杨呈田来到刘兰芳家,听了刘兰芳演唱的一段东北大鼓,果然名不虚传,杨呈田像伯乐寻到了千里马一样,喜出望外, 要收刘兰芳到曲艺团去,可是刘茹莲却百般不允,她弦鼓沧桑几十年,饱经半世风霜,再也不想让女儿吃这碗饭了。杨呈田苦口婆心,终于把这位东北大鼓演员说服了。
杨呈田带着刘兰芳搭乘火车,直奔鞍山,经曲艺团各位老师考试, 一致赞同收下刘兰芳,作为全团唯一的东北大鼓学员。正当刘兰芳如饥似渴的学习,技艺大见长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曲艺团被解散,演员扫地出门。刘兰芳被赶到盘锦农场去劳动改造,直到 1969 年,她回鞍山,领了四十元“退职金”,被打发回家,当了“锅台转”。
在狂风暴雨中,刘兰芳爱人生怕惹出是非,一怒之下,含着眼泪把《岳飞传》的“书梁子”塞进灶坑,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刘兰芳知道后大哭一场。她边哭边叨念说:“那是老艺人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口头文学,宝贵的财富啊!字里行间浸透着老师们的心血呀!”
年仅二十六岁的刘兰芳成了家庭妇女,她每天看孩子,烧炕,生火做饭,一分钱,一两米都精打细算。因为全家四口人,只靠她爱人每月四十二元五角的工资维持生活。刘兰芳不甘心当家庭妇女,更不 忍心拖累爱人,在家吃闲饭,东北大鼓不让唱了,自己还有一双能干的双手,她要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于是,她抱着孩子在寒冬腊月里四处奔走,去寻找生活出路。最后,她进了鞍山无线电四厂,在酸洗车间当酸洗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1979 年春,鞍山电台找到刘兰芳,请她说一部传统评书。她提出说《岳飞传》得到了电台的支持。
“说书来到体育馆,这场节目有特点。输赢不用来裁判;看我一人来表演。”这是刘兰芳的四句“上场诗”,哈尔滨工人体育馆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四千八百名听众,被刘兰芳一张嘴,一把扇,一条手帕,一块醒目所吸引,全场肃静无哗,人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慷慨涕泣,使人欲罢不能。真所谓“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在这里,近五万张票,两天之内一售而空。刘兰芳娓娓细说的历史故事,使人感到眼前出现了八百年前南宋时期的真人真事。难怪鞍山郊区一位老大爷,听到奸臣秦桧用十二道假金牌调岳飞,岳飞明知是假还要回去的时候,气的差点把收音机摔了,惋惜的说:“岳飞啊岳飞,你这个人也太犟了!”
春节刚过,宝丰县一年一度的传统说书盛会——“十三马街会”来到了,大会前夕,天气骤然变化,刘兰芳冒雨来到宝丰县。她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一到驻地立即去寻师访友。当晚,小雨夹雪,气温骤然降到零度以下。刘兰芳踏着土路上的泥泞雨水,来到一座四间上房的跟前,突然听屋里传出琴弦声响,她知道一定有人在说书,刘兰芳信步走进屋里,果然上屋变成了书场,演员在唱西河大鼓《杨家将》。这里没有桌椅板凳,只用砖头支起几块木板,一百多名听众坐在木板 上,听得津津有味。刘兰芳进屋后把大衣一脱,悄悄地挤坐在人群中间,听民间艺人演唱。
陪同刘兰芳来赶会的同志,不见了刘兰芳,四处寻找,当他们找到这个书场时,刘兰芳已经不在了。原来她从这里出去之后,又顶风冒雪走出一里多地,到南关大队的百花曲艺厅听了一场评书,在夜里十点多钟才回到驻地。她的衣服全被雨水淋湿了,两脚和裤腿溅满了稀泥,刘兰芳确异常兴奋地说:“有机会到茅屋听民间艺人说书,向同行们学习,心里特别高兴!”
马街盛会是正月十三,可是十一,十二两天,会上就有两台大戏来助兴了,刘兰芳听说后哪能坐的住!她正月十二就来赶这个预备会。谁知,她刚进会场,就被人们认出来了。赶会的人们向潮水般的像她 拥来,里三层外三层,把她围了个水泄不通。刘兰芳见到这般情景, 心情又激动又紧张,同时还有点不安。她想,赶会的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青年人挤点还可以,若是把老年人挤伤,那可怎么办!回到驻地后,同志们对她说:“明天是正日子,你就不要去了。”刘兰芳说:“我千里迢迢来赶马街盛会,就是为寻师访友,向河南的民间艺人学习。不去赶会,怎么能学到东西呢?”刘兰芳说完,又思考了一阵子, 忽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妙法——化妆赶会。
十三日清晨,雪后初晴,云淡风轻,赶会的人们喜笑颜开,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会场上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东西横跨四、 五百米,南北逶迤二、三里路,人流滚滚,少说也有十七八万。
忽听“咚”的一生炮响。两台大戏和各路书曲同时开台。河滩里、土岗上、小路旁......简板、胡琴、堂鼓、铙钹......叮当山响,像风吹竹林,似雨打荷塘,整个会上顿时沸腾起来。新老艺人各呈技艺,竞献芳华。鼓唱琴鸣,吹打弹拉,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什么河南坠子,大调曲,三弦书,大鼓书,山东琴书,评书,乱弹......有文有武,有说有唱,绚丽多姿,各有千秋,整个会场呈现出一幅民间艺术的壮观奇景!
刘兰芳要来赶会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多少人闻其声想见其人那! 十点钟左右,和刘兰芳一同来赶会的中国曲协的一个女同志刚走下汽车,被误认为是刘兰芳,立刻被赶会的人群包围。“刘兰芳来啦!”“刘兰芳来啦!”人群涌来。这位北京客人只好再三声明:“乡亲们,我不是刘兰芳,我不是刘兰芳!但是我可以代表刘兰芳向大家表示感谢!”簇拥着的人群刚刚要散开,河南图片社的一位姑娘走下汽车,人们一见,又蜂拥而上,高喊着:“刘兰芳!刘兰芳!”话音未落,包围圈再度形成,前后整整围了一个小时左右。
就在这位姑娘被人们重重包围之际,在人群中有一位穿黑色布大衣,头上围着古铜色头巾的中年农村妇女,在人流中涌来涌去,一摊又一摊的听民间说书艺人演唱......
她是谁!她就是化妆前来赶会的著名女评书演员刘兰芳。化妆,这个办法果然很灵,刘兰芳在书场中静静地听了两个多小时,学了好多技艺,无人发觉。但她没有料到,临近中午,不知为何,一下被人认出来了,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刘兰芳!”人们“哗”的朝她围来。 刘兰芳千里赶会,本想在会上亮书献艺。可是,她担心自己亮书会影响其他民间艺人的演出效果,所以,她主动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惊动大家,才提出这化妆赶会的办法,一时被传为趣闻。
在回来的路上,大家对刘兰芳说:“看群众多么欢迎你呀!”刘兰芳感慨的说:“群众不是欢迎我刘兰芳,他们是欢迎咱们的曲艺事业呀!”
同去的一位男同志,把两位女同志在会上被围的尴尬实况录了音,回来放给大家听,直乐的人们拍手打掌。
刘兰芳还通过有线广播,向宝丰县人民播讲了《岳飞传》片段。 因为头一天下了场雪,当晚气温下降,寒气逼人,可是在每一根电线杆的下面,都围着一群人,屏息静听。马街书会结束了,县委负责同志备好十瓶地方特产——“宝丰曲酒”,对刘兰芳说:“您为宝丰人民慰问演出,分文不取,实在叫我们过意不去,这是家乡的粮食,家乡的水酿造的家乡美酒,请带上,表一表咱们全县人民的一点心意。”刘兰芳笑着说:“乡亲们的心意我收下啦!这酒请转交给参加十三马街会的艺人们吧!希望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常开不败!”说罢,当场写诗一首留作纪念:
十三马街书花开,青红蓝紫黄绿白;
采粉酿蜜飞不够,明年灯节我还来;
八十高龄,精神矍烁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纯同志,专程从北京前来赶会,看艺人亮书,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曲坛寿星”陶纯同志见到这种情况喜出望外,挥笔题诗一首:
马街竞艺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
谈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
再表离许昌市九十华里的小商河,是当年杨再兴殉难的地方,杨再兴是岳飞的爱将,在抗击金兵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将,在殉难的地方为他修建了庙宇,供奉杨再兴。庙内竖起一座高大的石碑,铭刻着大將的战绩,碑的后边,是十五米高的坟冢,坟冢前面,有一块二尺高的小石碑传说,杨再兴死后岳飞非常悲痛,这块小石碑上的碑文就是岳飞用枪头一下一下刻出来的。刘兰芳来到碑前,趴下身去,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登上十五米高的大坟冢,遥望小商河故道和小商桥等遗址。
作者王聪慧在刘兰芳家中座谈合影
1981年5月27日,这是刘兰芳终生难忘的一天。她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激动万分,逢人就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刘兰芳。我能为人民群众说书,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今后更要努力学习,让评书这朵花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越开越鲜艳。”
刘兰芳说到做到,1981 年 9 月文化部在天津举办全国(北方)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她演出的《岳飞大战金兀术》受到会内外同志的一致称赞,被评为一等奖,荣获文化部的奖状和奖金。
9 月 25 日,她到天津西郊王稳公社小孙庄大队进行慰问演出,社员们听说全国著名的评书演员刘兰芳要来,非常高兴。他们提前干完农活,早早就在大队的院子里等候。临近的小年庄,建新村,芦北口等地的社员,也纷纷坐着拖拉机和骑自行车赶来。敬老院七十九岁的孙玉发老大爷高兴的说:“我早就在电匣子里听《岳飞传》和《杨家将》,没想到这回能见本人啦!”
刘兰芳出身说书世家,从小喜欢东北大鼓和评书艺术,多次拜师,勤奋敬业,一部《岳飞传》蜚声艺坛,荣誉四方,成为一位深受广大听书喜欢的评书艺术家。
刘兰芳的表演独具一格,热情奔放,神采飞扬,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形神兼备,潇洒大方,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和中国金唱片奖等 奖项。
刘兰芳坚持老书新说,旧书新评,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至今已整理改编《杨家将》等二十多部传统评书,又新编了《红楼梦》《中国母亲风采》等十几部评书。
刘兰芳坚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她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还走出国门,到土耳其、日本、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进行访问考察和文化交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
今日刘兰芳致力于说新书,说好书,培养青年演员。
真可谓艺海奋櫓丰世纪,平坛登峰五十秋。
白云海同志为兰芳写了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又春风,一窗云雨入画屏;
书坛耕耘五十载;风云际会笑谈中。
舞台上,起舞转合寻常事,
但听得,几人酸几人醒,万人空巷,
润物无声,
百花丛中留兰芳,
剑胆琴心山高水长。
《岳飞传》拳拳之心真坦荡,
励志了多少好儿郎!
赶上这三十年惠心和畅,
看今朝儿女报国神采飞扬!
吹气如兰说书人,说书人讲究精气神。
谈古论今,入木三分。
话里话,弦外音,由远及近,
你是春天的兰花,
做事要做善事,
做人就要做好人!
你是春天的兰花,
你在泥土里发芽,
披一身朴素,
滚一身泥巴,自有这暗香浮动百姓家,
兰花迎朝霞。
兰花啊,兰花,
开在东方彩云下,
醉了海角,醉了天涯。
刘兰芳资料图。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河北网络辟谣平台 | 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 河北公益网 - 河北公益权威门户网站
地址:石家庄市师范街75号省直机关综合办公楼
法律顾问:张志火 、孟宏伟 供稿邮箱:50833247@qq.com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冀ICP备15009779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232号 www.hbgy.org hbgy.hbxxzx.com.cn 河北公益信息传播中心 河北公益舆情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