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文献观后有感
浙江万里学院 刘一璠
在文章的开篇我想说一句我感悟最深的废话“核心期刊的论文确实比研究生写的好特别多”,知网的文章默认是按照相关性排序的,与文章水平无关,我在从上到下阅读文献的时候,文笔上的差距不是非常直观,知网上文献的作者中大学老师占大多数,老师们在发表的时候肯定会对文章反复打磨,以希望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老师的水平亦有差距,核心期刊的文章的思想深度远超其他类别。
我先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个观点是由时任巴黎四大(索邦)比较文学教授的卡雷在给基亚《比较文学》一书作序时正式提出来的。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是手段,而在文学比较中,比较是结果和目的,历任比较文学研究的大师都反对仅仅罗列异同的比较,文学现象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也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比较文学是尽可能多的收集事实,并将这些事实结合在一起,以便可以对事实进行更加明晰、更加充分的解释,如果单纯的研究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也就是对事实进行整理分类,全然不管形成这个事实的原因,那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比较文学也没有必要单独成立一门学科。
我学习比较文学时常处于一种很迷茫的状态,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对比较文学的相关知识只能进行简单的讲解,把相关人物、各个流派介绍一下,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更不要说分析大量的文学作品来带领学生寻找事实的形成原因,解开个人疑惑只是第一步,更令我欣喜的是比较文学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可以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曾经看过的文学作品。我在以前观看文学作品时,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亦无法建立牢固的联系,现在,我可以把一整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完全融合到一起,从高处俯视他们完全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从原来的“不同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什么不同”到“农民形象是这样的原因”,我可以突破表层,真正的深入到民族文学作品的内核中,可以脱离河岸,真正的遨游于文学的长河之中。
其次,我想说一说中国的比较文学,从学科方法论的层面来衡论比较文学的发展,20世纪早期的一些法国学者和20世纪中期的一些美国学者无疑占据了巅峰和核心的位置。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我们的教材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分别将其表述为“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不过,关于这两个“学派”的阐述,汉语教材常常存在两方面的“不充分理解”。
其一,对相关重要文献掌握不充分,以至于关于两派之关系的阐述流于简单化。我国教材在选择文献的时候只关注那些观点严重冲突的文献,给人一种两个学派的观点是简单的、完全的对立关系,事实上远非如此,在某些焦点问题上,两个学派中的重量级人物都不约而同的指出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是非常复杂的,两个学派之间大多数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简单的用学派或者国籍不同来解释;其二,对相关重要人物未能做到知人论世,因此关于“平行研究”兴起之原因和基础的阐述流于片面化,甚至表面化。我国教材在研究“平行研究”发展的原因时存于表面,没有深究,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美国那时重要的批评思潮,认为这一思潮的主张与法国学派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此外,我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还看到了针对中国比较文学百年来的发展的研究,文章开篇对于中国比较文学了来源的解释很有意思“中国比较文学既非完全意义上的本土产物,亦非纯粹的舶来品”。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比较文学在世界上起步较晚,我们不是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中国比较文学在创立之初就受到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影响,同时参杂了大量的中国本土文化,中国比较文学起步于二十世纪初的晚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时期的中国比较文学还不能完全算是比较文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改良的手段,最终目的是唤醒国人。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以民族性为根基、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融入自身,在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与外国比较文学差异明显的中国比较文学。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吴宓首开先河,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专题讲座,正式将比较文学课程引入中国。中国比较文学进入发展快车道,在之后几年中,多位大师在大学中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正式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线中,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比较文学也迎来了更为巨大的发展机会,喷涌而出的是近三十年的积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历经百年沧桑,几代人的义无反顾,中国比较文学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刻,中国比较文学终于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
我在文献中看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艰难历程,看到了先辈们的无私付出,也看到了中国比较文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但也不能否认,中国比较文学在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教材在编写方面为了方便学生学习,牺牲了许多较为重要的细节,我认为这是不利于比较文学的学习,宁可学的少,不能学的错,宁可学的慢,不能学的糙。于我个人而言,最宝贵的收获还是对比较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让我真正的走进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学到了真正能用得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