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

【e观沧海】学习是最好的缅怀

时间:2017-02-28   作者:编辑:张亮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阅读:24072  

文丨任杰

  想来,贾大山生一定是文坛中的一名“异类”。

  难以想见,一位默默耕耘文坛20余载的知名作家,生前却从未出版过一部自己的作品集。

  难以想见,一个与贾平凹并称“二贾”的小说高手,却自称是“业余时间也写一点东西”的业余作家。

  难以想见,他的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被翻译到国外出版,他本人却一生固守于家乡的县城。

i 难以想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誉满文坛的作家,却一直拒绝参加自己作品的研讨会,理由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是,偏偏这么一位“异类i,在离世20年后,其作品却越发得被人们喜爱,名字却越发得被人们缅怀。在他的创作精神座谈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传颂他的作品,怀念他的历程,追思他的情怀。我们常说,文字是一名作者真正生命的不朽与延续。但这当然是极少数作家才能享有的殊荣。而大山先生必然是其中的一位i因为,无言的时间已给了我们答案。

  当年周善培曾对梁启超说,做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个是能动人,第二个是能留人。贾大山的文字,似乎有着一种i殊的嚼劲,总是引得人把它放在心头反复咀嚼回味。相信每个读过大山先生作品的人都会赞同,这些“褥子底下压出来的”文字,是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之中的,是书写在坚实的大地之上的。习总书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i魂的躯壳。当卖花姑娘在集市上巧笑嫣然的时候,当李黑牛在河滩地上淘沙换土的时候,当邵思农先生在海棠树下问诊抓药的时候,当莲池老人在月色下抱膝而坐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大山先生是在用最“重”的文字,写下最“轻”的故事。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公众号多如过江之鲤,文学传播的门槛前所未有地降低。但门槛的降低,不代表底线的降低。相反,由于读者的选择更多、眼界更广、阅读更便捷而时间更碎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乐于用奖项、发行量、阅读量、点击率乃至稿酬收入来评断一名文学作者,因为这些数字虽然干瘪,判断比较起来却是最简单、最省事。但若是将这些文字放在纵与横的时代大坐标之下淘洗,又能留下多少隽永的字?不同的时代潮流之下,必然会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气质;但无论何时,如果没有采撷生活浪花的文字,没有真实丰富鲜活的细节,文字终究只能是片片断断的文字,很难感染读者,更难获得生命。

  文学创作,本就没捷径可言。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来都是文学大家的必经之路。这一条路,大山先生走过去了,靠着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性、守得住本真的艺术追求走过去了。而我辈还在路上。这条路蜿蜒曲折,并不好走,但路上风景,却无比地引人入胜。

  今天我们追思大山先生,不妨先从读一读他的作品开始。读一读先生的思考与担当,学一庀壬的淡泊与坚持。毕竟,学习才是对大山先生最好的缅怀。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标签:沧海  学习  是最  最好  最好的  

 河北公益网 www.hbgy.org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北网络辟谣平台 | 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


河北公益网 - 河北公益权威门户网站

法律顾问:张志火 、孟宏伟   供稿邮箱:50833247@qq.com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冀ICP备15009779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232号

www.hbgy.org    hbgy.hbxxzx.com.cn     河北公益信息传播中心    河北公益舆情研究中心


河北省省直信息传播中心